什么是单子叶植物纲

作者:植物观察者    发布时间:2019-12-10 16:17    浏览:

[返回]
  单子叶植物是被子植物门的一类。叶脉常为平行脉,花叶基本上为3数,种子以具1枚子叶为特征。绝大多数单子叶植物为草本,极少数为木本,维管束分散,筛管的质体具有楔形蛋白质的内含物,除百合目的一部分植物外,维管束通常无形成层。茎及根一般无次生肥大生长,有些植物虽有次生生长,但形成层不同于双子叶植物,即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皆在形成层的内侧形成,竹、椰子、露兜树虽有似树木的坚实树干,但仍具闭锁维管束,和草本性的单子叶植物相同。主根较早即停止生长,另发出多数纤细的不定根,形成须根(见根)。叶一般为单叶、全缘,稀有掌状或羽状分裂叶以至掌状或羽状复叶;叶片与叶柄未分化,或已明显分化,井常有叶柄的一部抱茎成叶鞘;一部分单子叶植物也具托叶,但不一定等同于双子叶植物的托叶;在一般单一、全缘的叶,第一次侧脉先端在叶缘或叶端融合为闭锁叶脉系,棕榈科、姜科、芭蕉科的叶有次生细脉,和第一次侧脉平行成特殊平行脉。如椰子等多种具复叶植物,常由叶片本身裂开形成,此外有些植物的复叶,则由开孔形成,也有的由小叶原基分化而成。花叶多3数稀有4或2数,除姜目某些种的雄蕊外,无5数,在原始类群中,多见离生心皮以及单沟的花粉。种子具1枚子叶,胚常变位,看起来子叶似顶生,而胚芽似侧生,发芽时,首先突破种皮而出的为胚根,其次为围绕胚芽的子叶鞘的基部,胚轴一般极短或受抑制,胚乳中的养分,被子叶顶部所吸收。也有胚的各部不分化。

  单子叶植物有约59,300个物种。当中最大的科是兰科,有超过20000个物种。现代遗传基因学分类证明:单子叶植物实际是由古代的双子叶植物演化而来,是双子叶植物的其中一个特化分支。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双子叶植物的毛茛目。因此在哈钦松系统排列上,先双子叶植物,后单子叶植物。现代系统学家克朗奎斯特将其分为泽泻亚纲、槟榔亚纲、鸭跖草亚纲、姜亚纲和百合亚纲等5个亚纲,共19目65科约60000种。
单子叶植物纲
  泽泻亚纲

  泽泻亚纲为水深或湿生草本,或菌根营养而无叶绿素。单叶,常互生,平行脉,通常基部具鞘。花常大而显著,整齐或不整齐,两性或单性,花序种种:花被3数2轮,异被,或退化或无;雄蕊1~多数,花粉粒全具3核,单槽而无萌发孔;雄蕊具1至多个分离或近分离的心皮,偶结合,每个心皮或每个室具1至多枚胚珠,通常具双珠被及厚珠心。胚乳无或不为淀粉状。包括4目:泽泻目、水鳖目、茨藻目、黴草目,共16科近500种。其中黴草目甚为独特,亲缘关系不详。有人认为本亚纲作为一个整体是单子叶被子植物中最古老的类群。泽泻和慈姑为常见水草。

  槟榔亚纲

  槟榔亚纲多为高大棕榈型乔木。叶宽大,互生,常折扇状平行脉,基部扩大成鞘。花多数,小型,常集声程巨佛焰苞包裹的肉穗花序,雌花常由3心皮组成,常结合,子房上位。种子内的胚乳常非淀粉状。多属热带分布。包括4目:棕榈目(槟榔目)、环花草目、露兜树目、天南星目,共5科约5600种。棕榈、椰子、槟榔、魔芋、芋、马蹄莲、龟背竹等为常见植物。

  鸭跖草亚纲

  鸭跖草亚纲常草本。叶互生或基生,单叶,全缘,基部常具叶鞘。花两性或单性,常无蜜腺;花被常显著,异被,分离,或退化成膜状、鳞片状或无;雄蕊常3或6,花粉常单萌发孔;子房上位。胚乳多为淀粉。果实为干果。广布温带。包括6目:鸭趾草目、谷精草目、帚灯草目、灯芯草目、莎草目、香蒲目。共16科约15000种。其中禾本科为最重要的作物、竹类、牧草和草坪植物类群。

  姜亚纲

  姜亚纲仅2目:姜目包括姜科、美人蕉科、芭蕉科等8科,共1800种;凤梨目仅1科,即凤梨科,共51属2100余种。姜目多为草本植物,具根状茎及纤维状或块状根。茎很短至伸长,或为叶柄下部的叶鞘重叠而成。叶2列或螺旋状排列,具开展或闭合的叶鞘。花两性或有时单性,通常两侧对称,基本上为3基数,异形花被;雄蕊1或5,稀为6枚,通常有特化为花瓣状的退化雄蕊;子房下位。蒴果,但有时为1分果或肉质不开裂果。凤梨目多为短茎附生草本,但有时也为陆生耐旱植物(如菠萝)。叶互生,在短茎上形成叶丛,或有时散生于稍长茎上,狭而具平行脉,时具刺齿。

  百合亚纲

  百合亚纲为草本,稀木本。单叶互生,常全缘,线形或宽大。花常两性,花序非肉穗花序状,花被常3数2轮,全为花冠状;雄蕊数常1、3和6;雌蕊常3心皮结合,中轴胎座或侧膜胎座;具蜜腺;常无胚乳。分布于温带。包括2目:百合目和兰目,共19科,约25000种。如百合科、薯蓣科、雨久花科、鸢尾科、石蒜科、兰科等。其中山丹、葱、蒜、韭菜、郁金香、玉簪、白芨、天麻、建兰、萱草(金针菜)等较为常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