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陟彼南山,言采其蕨"早在《诗经》中便有蕨菜的记录,由此可见在先秦时期蕨菜已经成为了当时的菜品。蕨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根状茎长而横走地下。蕨菜是我国主要的野生蔬菜,其营养价值较高,富含氨基酸、多种维生素、微量元素,还包括蕨甙、植物甾醇等特有的营养成分,有一定的滋补作用,根状茎可入药,有解毒利尿的功效,因此被称为“山菜之王”。蕨菜在山地阳坡处,常呈群片分布。叶片初为嫩绿色,叶片未充分展开时集中于叶柄顶端,形状如拳,由此蕨菜也被称为“拳头菜”。
蕨菜中的蕨素对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,能清热解毒,杀菌消炎。蕨菜的某些有效成分能扩张血管,降低血压。蕨菜还可以止泻利尿,所含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胃肠蠕动,具有下气通便的作用,能清肠排毒。民间常用蕨菜治疗泄泻痢疾及小便淋漓不通。常食能补脾益气,强健机体,增强抗病能力,并能减肥。蕨菜幼苗小而尖,卷曲地向内弯抱着,形似猫爪状,呈青绿色,成熟后便伸开。叶柄黄褐色,可达一至二尺长;根状茎在地下横生,外面长一层黑褐色茸毛,内含大量优质淀粉,可提制蕨粉。
蕨菜是两亿多年前在古生代二叠纪就有的植物,历史悠久,蕨菜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,各地荒山、山村、草地等都有生长,主要生长于海拔200~1200米的荒坡、林缘、疏林下和灌丛中,喜长于浅山区向阳地块。蕨菜植株高可达1米,根状茎长而横走,密被锈黄色柔毛,以后逐渐脱落,叶远生,柄长20~80厘米,基部粗3~6毫米,褐棕色或棕禾秆色,略有光泽,光滑,上面有浅纵沟1条。叶片阔三角形或长圆三角形,长30~60厘米,宽20~4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圆楔形,三回羽状;羽片4~6对,对生或近对生,斜展,基部一对最大,三角形,长15~25厘米,宽14~18厘米,柄长约3~5厘米,二回羽状;小羽片约10对,互生,斜展,披针形,长6~10厘米,宽1.5~2.5厘米,先端尾状渐尖,基部近平截,具短柄,一回羽状。裂片10~15对,平展,彼此接近,长圆形,长约14毫米,宽约5毫米,钝头或近圆头,基部不与小羽轴合生,分离,全缘;中部以上的羽片逐渐变为一回羽状,长圆披针形,基部较宽,对称,先端尾状,小羽片与下部羽片的裂片同形,部分小羽片的下部具1~3对浅裂片或边缘具波状圆齿。叶脉稠密,仅下面明显。叶干后近革质或革质,暗绿色,上面无毛,下面在裂片主脉上多少被棕色或灰白色的疏毛或近无毛。叶轴及羽轴均光滑,小羽轴上面光滑,下面被疏毛,少有密毛,各回羽轴上面均有深纵沟1条,沟内无毛。
蕨菜是两亿多年前在古生代二叠纪就有的植物,历史悠久,蕨菜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,各地荒山、山村、草地等都有生长,主要生长于海拔200~1200米的荒坡、林缘、疏林下和灌丛中,喜长于浅山区向阳地块。蕨菜植株高可达1米,根状茎长而横走,密被锈黄色柔毛,以后逐渐脱落,叶远生,柄长20~80厘米,基部粗3~6毫米,褐棕色或棕禾秆色,略有光泽,光滑,上面有浅纵沟1条。叶片阔三角形或长圆三角形,长30~60厘米,宽20~4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圆楔形,三回羽状;羽片4~6对,对生或近对生,斜展,基部一对最大,三角形,长15~25厘米,宽14~18厘米,柄长约3~5厘米,二回羽状;小羽片约10对,互生,斜展,披针形,长6~10厘米,宽1.5~2.5厘米,先端尾状渐尖,基部近平截,具短柄,一回羽状。裂片10~15对,平展,彼此接近,长圆形,长约14毫米,宽约5毫米,钝头或近圆头,基部不与小羽轴合生,分离,全缘;中部以上的羽片逐渐变为一回羽状,长圆披针形,基部较宽,对称,先端尾状,小羽片与下部羽片的裂片同形,部分小羽片的下部具1~3对浅裂片或边缘具波状圆齿。叶脉稠密,仅下面明显。叶干后近革质或革质,暗绿色,上面无毛,下面在裂片主脉上多少被棕色或灰白色的疏毛或近无毛。叶轴及羽轴均光滑,小羽轴上面光滑,下面被疏毛,少有密毛,各回羽轴上面均有深纵沟1条,沟内无毛。